2025年11月25日
微信

特稿 | 隐藏在你我身边的未得之民:中国聋哑人基督徒的现状和需要

作者: 李世光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5年11月25日 13:57 |
播放

这是一群沉默的人。

在街头、公园、小区、地铁、超市以及教会的长椅间,他们几乎从不引人注意。除非我们刻意留心,否则很难察觉他们的存在。我们称他们为——聋哑人。

许多人们常以为——聋哑人当然有,但是数量“应该不多吧”?可事实却远比想象更为庞大得多,仅仅在中国,就有约三千万名聋哑人。这是一个比任何一个中国城市人口还要大的数字,却在社会的忙碌和喧嚣中几乎被人彻底遗忘。

三千万,这绝不是一个冰冷的数字,而是三千万个灵魂、三千万个生命、三千万个渴望被理解、被接纳的心。

在基督教宣教学中,有着“未得之民”的概念。

“未得之民”(Unreached People Group)是指一个民族或群体,其中没有足够的人员和资源来认识和接受基督教的福音,也没有足够数量的本地信徒或宣教士能持续向他们传福音,导致他们被“福音的触角”所遗漏。在这些族群中,基督徒的比例极低,通常低于2%。 ——摘自基督教宣教学

而这将近三千万的聋哑人,就是隐藏在你我身边的未得之民。

这个群体是如此庞大,但是却并没有引起多少所教会的关注,福音也很少传入到这个特殊群体当中。今天无论是城市还是绝大多数的乡村,都有教会的身影,但是却很少有哪怕一间聋哑人的教会或者团契,甚至是很多大城市都没有一间聋哑人教会。

与所谓的正常人或者说听人一样,聋哑人这个特殊群体同样也是上帝所爱的子民。他们也有灵魂,也有情感,也有永生的需要。耶稣基督的救恩,同样也为他们预备,耶稣也同样是为了他们这群人而钉死在十字架上。他们也和我们一样需要福音,需要拯救。

然而,现实却是:他们成了福音工作中那片“被遗忘的禾场”。

今天,借着全职服事聋哑人团契的子部弟兄的故事,让我们走近并且走进聋哑人这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可以听不见声音,但是希望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听见福音。

子部弟兄与聋哑人群体的初接触

子部弟兄曾经有一个宣教梦。他把戴德生作为自己效法的榜样。

为此他加入了一个宣教团队。原本,他以为自己也能够像团队的其他成员一样出发去外地宣教。可是连续好多次的努力之后,团队其他成员先后都出去了,他却始终未能成行。当时的他很不能理解:“上帝啊,为什么你要卡着我呢?其他人都出去了,就我那么想去却去不了。”

后来上帝就带领他,让他认识了一名牧者,这名牧者问他有没有兴趣服事弱势群体。
“哪个弱势群体?”
“聋哑人。”

服事聋哑人?对当时的子部弟兄来说,服事聋哑人无异于天方夜谭,在这之前他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个群体,更没有要去服事他们的想法。但是子部弟兄并没有轻率地拒绝,他的选择是去祷告。祷告也很奇妙——原本对于服事聋哑人他并没有任何感动,但是祷告当中他就有了很大的感动。于是,他就答应了。

在他点头答应的时候,他完全不知道在接下来的几年当中,他将要为他的这个决定付出怎样的代价。

就这样,子部弟兄开始了他的聋哑人服事生涯。

回过头来的子部弟兄说:“当时我祷告之后,我就是感觉挺平安的,然后就这么开始去做了。实话实说当时我真的没想这么多——服事聋哑人要面对哪些难处?我能不能坚持下去?服事这个特殊群体,我里面有没有极大的爱心和耐心?这些我都没有考虑过。一路走到现在,然后回头发现其实这一切都是上帝在托着我。如果上帝不来着我、不加力量给我,我根本就坚持不到今天。”

他的聋哑人服事生涯才刚刚开始,现实就给了他当头一棒。

“刚刚来到聋哑人中间的时候,我甚至都有了一种被他们刻意孤立的感觉。他们都在那里用手语比划,通过这样的方式交流。我就在他们中间看过来看过去。虽然在这之前我刚学习了一年半的手语,自以为可以和他们正常交流,可是来到服事现场以后我才发现——基本上什么都看不懂,我学的手语跟他们用的手语似乎根本就不是一个物种。当时,我第一次很深地感受到仿佛被故意孤立的感觉,”子部弟兄说。

子部弟兄感觉糟糕透了,除了很深地被孤立的感受之外,他还有很深的挫败感。他对自己和上帝都有很多疑问——我是谁?我为什么要来到这里?上帝啊,你在哪里?上帝啊,你为什么不帮助我?那个时候的子部弟兄,打退堂鼓跑路的心都有了。

"渐入佳境"——在服事中与聋哑人建立紧密连接

由于种种复杂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聋哑人和听人之间存在着一道隐形的天堑。不要说和陌生人沟通了,相当多的聋哑人就算是和自己家人沟通都存在着极大的障碍。子部弟兄就知道有这样的情况——有一个聋哑人姐妹,她的父母都是正常听人,但是他们都不会手语。因此虽然是一家人,但是这个姐妹和父母之间却根本无法深入沟通。正是因着这道隐形天堑的存在,导致了聋哑人和听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纽带是非常薄弱的,彼此之间缺乏了解,互相不信任——听人会想聋哑人会不会很奇怪,而聋哑人则担心听人会不会骗自己。

为了和团契里的聋哑人建立起来很深的关系和信任,子部弟兄下了很多功夫——比很多人所想象和认为的都要更多。

子部弟兄说:“我刚到团契的那段时间,我们有时候会在礼拜之后聚餐什么的。聚餐完有一大堆的碗筷要洗,这个时候我就会抢着去洗碗。其实洗碗这个事情不一定非要我做,他们自己也可以做,他们只是聋哑,不是瘫痪,而且他们也愿意洗碗。但是为什么我还是要抢着去洗碗?是因为我刚刚到这边,他们还不能很深地信任我。他们会觉得我是传道人,来这边就是为了牧养他们,因此他们会很尊敬我。但是这种尊敬当中却多少带着一些疏远和客气。我去跟他们抢着干活,而不只是讲道、学习这些。慢慢地他们就会觉得我这个人来到这里不是义务性地服事,在他们当中我不是来摆架子的,更没有高他们一等的优越感。”

在子部弟兄看来,“融入到聋哑人中间”十分重要,甚至可以说是服事聋哑人群体这个事情能否做好的关键所在。

有一次他和一个聋哑人弟兄一起坐地铁的时候,他们在座位上彼此使用手语交流。旁边的人一看有聋哑人,然后就立马走开了。至于这些走开的人究竟是出于什么心理,子部弟兄也不清楚,但是他心里却马上就有了浓浓的担忧。他说:“当时我其实心里就在想:如果我是这个聋哑人,可能我就会想——为什么这个人他一见我用手语然后他就走开了呢?他是不是不喜欢我?难道我偷了他的东西?可是我也没有偷啊!或者我做了别的什么不好的、不文明不礼貌的事情?但是也没有啊!那他为什么要用这种异样的眼光和行为来对待我呢?”

说时迟那时快,子部弟兄的反应很快,他马上跟这个聋哑的弟兄聊天,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转移他的注意力。子部弟兄说:“我想要跟他传达的信息是——就算别人可能会用这种异样的眼光和行为来对待你,但是我不会这样对待你,我们是好朋友。”

聋哑人的防备心理普遍很重,他们很难相信别人。但是在子部弟兄的不懈努力下,团契里的这些聋哑人弟兄姊妹慢慢地打开了他们的心扉,彻底地接受了子部弟兄这个人。

聋哑人群体的特点

毫无疑问,聋哑人属于弱势群体。但是弱势群体有很多个,绝不仅限于聋哑人群体。事实上,包括盲人、肢体残障、智障、心理疾病、生理疾病等都属于弱势群体,这是一个很大的群体。但是,聋哑人群体又是在所有弱势群体当中都非常特殊的一个群体。

其他的弱势群体他们至少都能够听见、能够说话。听见和说话非常重要,能够听见和能够说话就意味着能够跟正常人进行正常交流,所以其他的弱势群体和正常人之间的信息差几乎可以说是没有的。但是聋哑人群体的情况就大为不同了——他们跟听人之间的语言是完全不通的,他们没有正常的语言能力,只能使用手语交流。对人类来说,语言非常重要,语言不通就意味着思想和文化是不通的。聋哑人是跟听人在同一个社会环境当中成长起来的一群思想和文化截然不同的人,所以他们跟听人之间在思想、价值观等诸多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结论是——聋哑人这个群体哪怕是在弱势群体当中也是非常特殊的一个。

正是由于聋哑人在语言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和听人存在如此巨大的差异,他们很容易在心理方面出现问题。哪怕是在正常家庭当中成长起来的聋哑人,他们里面往往也会有很多扭曲和伤害。

笔者的一个朋友的姐姐就是这样的情况。这个家庭有两个孩子,也就是笔者的朋友和朋友的姐姐。这个姐姐是在很小的时候医生给乱打针治病导致的聋哑,严格来说属于医疗事故了,但是在当年这些事情稀里糊涂地就这么过去了。这个家庭是一个很正常的家庭,父母对两个女儿都很好,但是在姐姐的眼里却完全不是这样,她认为父母偏爱妹妹、不爱自己。因此她的心理渐渐地变得越来越扭曲,有很多奇怪和错误的行为,比如动不动就对妹妹破口大骂甚至于殴打。

对聋哑人群体来说,由于在沟通能力和理解能力等方面存在严重欠缺,找工作对他们来说是一件特别有难度的事情——适合他们的工作职位是非常有限的。对于听人或者说正常人来说看似普通甚至“是个人就行”的工作,对绝大多数聋哑人来说却是做梦都不敢想象的存在。适合他们的工作多数都是比较简单、容易上手的工作,比如工厂流水线等。

事实上,即便是工厂流水线这样“看起来是个人就能干”的工作也不是每一个聋哑人都能够找到的。

有一次一个聋哑人失业了,想要让子部弟兄帮他找工作。结果子部弟兄一连打了十多个电话,对方一听找工作的这个人是聋哑人,就赶忙说“不要”。打电话的时候这个聋哑人就在子部弟兄旁边,他很期待子部弟兄能够帮助他顺利找到工作,但是结果却是全都被拒绝了。看着这个聋哑人眼巴巴期待的眼神,子部弟兄实在不好意思告诉他结果。本身失业就已经很不幸了,如果再跟他讲“人家听你是聋哑人,因此不要你”,这就是二次伤害了。所以子部弟兄觉得有时候这些聋哑人确实很不容易,在听人看来非常简单的事情对他们来说却是一座永远都翻不过去的大山。

直到最后,这个聋哑人也没有在这座城市找到工作,只能被迫卷铺盖回了老家。

当然也有一些社会上的机构包括主内机构,或者是一些基督徒商人,他们对聋哑人等弱势群体特别有负担,可以给聋哑人提供一些工作岗位。但是总体上来说,能够得到这样的工作机会的聋哑人的数量是很少的。因为聋哑人群体数量很多,可是愿意给他们提供工作的人和机构却少之又少。

事实上,即便是那些有工作的聋哑人的收入也普遍比较少,更不用说还有一些聋哑人很难找到工作。也正因为如此,聋哑人信徒会给教会和团契奉献,但是奉献的数额不会很多。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除了大多数聋哑人的收入比较低以外,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还是大多数聋哑人对钱都是非常看重的——对于奉献,他们也会非常敏感。

通过子部弟兄对聋哑人的长期观察,他发现了聋哑人群体的一个整体特点——小事谨慎,大事糊涂。

在子部弟兄看来,很多聋哑人都对小事非常计较。当听人跟他们接触的时候,他们的防备心理是非常重的。他们会觉得你为什么突然接近他们?是不是有什么不好的目的?如果这个时候跟他们谈钱的问题,他们就会马上离开。聋哑人的一个天性就是小事上非常精明和谨慎,大事上却非常糊涂。

“如果跟他们讲一些在正常人看来鸡毛蒜皮、无足轻重的小事,他们会非常谨慎、计较,表现得十分精明。当然信主之后这一切都会慢慢改变,他们会慢慢地放下这些防备什么的,也会对团契奉献。他们往往小事上非常谨慎,但是如果换成大事那就是另外一个情况了,大事上他们反而很容易糊涂、出错,”子部弟兄说。

“我原先学习手语的时候认识的一个聋哑人就是这样的情况。他手里原本有四五万块钱,这个数额看起来不多,但是对于聋哑人来说其实已经很不少了。后来有一个聋哑人找他借钱,给了他很多许诺。他把自己手里的钱给了那个人,但是这样还不够,于是他自己又从网上贷了一些钱给那个聋哑人。因为那个聋哑人找他借钱的时候就说有一个很好的投资赚钱的机会,等投资了之后,会有多少利润给他。这样的话术其实现在一般人都已经不信了,因为见得太多了,但是他却信了。但是平常跟他接触的时候,可精明了。平常吃个饭什么的,这些小钱他都算计地很明白,可以说是斤斤计较。他这个人就是小事上精明、大事上糊涂。你跟他讲,你今天给团契奉献100块钱,他都会很谨慎,轻易不会奉献。可是这么精明的一个人却被人骗了好几万块钱,可以说是聋哑人的一个典型代表,”谈到聋哑人群体的特点的时候,子部弟兄的脸上写满了无奈。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特点?

子部弟兄说:“和听人群体很不一样,聋哑人他们很难进行深度思考。之所以形成大事上糊涂的特点,在我看来最大的原因是他们平时接触的信息比较有限,信息面和文化面都很窄。因为他们接收信息的最主要方式就是手语,而手语本身是一种非常冷门和小众的语言。聋哑人群体他们当然也会看手机、新闻等,但是有效接受度其实是非常低的。接触的信息非常有限导致他们的理解和认知就很窄,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他们的思考也就不那么的到位,比较浅薄或者说幼稚。”

无声的赞美

和正常听人基督徒热闹非凡的聚会氛围很不一样,聋哑人基督徒的敬拜非常安静。

其实聋哑人基督徒聚会的形式和流程跟正常听人基督徒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子部弟兄说:"无论是赞美还是读经、祷告、讲道,都跟听人基督徒的聚会一模一样。几乎唯一的区别就是语言换了一下,从说话换成了手语,从嘴巴说换成了用手比划。"

作为听人基督徒,我们早已习惯了通过我们的口来赞美。因此即便绞尽脑汁,我们也很难想象那些无法说话的聋哑人基督徒究竟怎么赞美。

子部弟兄说,通常情况下,他们团契赞美的时候是这样的——前面台上的大屏幕里面播放赞美的视频,然后他在旁边用手语翻译,然后台下的聋哑人基督徒们使用手语来回应。播放视频的时候,音箱里面会有声音,但是这个声音却只有子部弟兄一个人能听见,那些聋哑人基督徒们是完全听不见的。

子部弟兄完全可以关掉音频,这样他们的赞美就彻底成为了“无声的赞美”。事实上,有一些时候子部弟兄就是这么做的。

有一些聋哑人是识字的。那么他们可不可以通过视频下方的字幕来赞美呢?对此子部弟兄直言这种方式“很难”。他说:“有一些聋哑人确实能够认识一些字,但是他们对文字的理解其实是十分肤浅和不到位的,至少跟正常听人对文字的理解很不一样。通过观看文字来赞美这种方法的效果远远比不上通过手语赞美的效果。而且,也只有一小部分聋哑人才认字,大部分聋哑人都是不认字的。”

除了赞美之外,聋哑人团契的讲道也是使用手语。大部分时候都是子部弟兄讲道,这样的话直接使用手语来讲道就可以了。部分时候子部弟兄也会邀请其他的牧者过来讲道,这样的时候讲道就会变得麻烦一些——讲道人是听人,他们用口来讲道,然后子部弟兄把声音翻译成为手语。

理论上来说,台下的聋哑人只需要“听”或者说观看就可以了。但是事实上,由于不同的聋哑人的手语水平差异巨大,再加上涉及到很多基督教专用词汇,在讲道这个环节经常会出现有些聋哑人不理解的问题。

比如,一只手伸开五指,掌心向内;另一只手用中指轻轻触碰对方手掌的“掌心”;然后换手——刚才被触碰的那只手,用中指轻触另一只手的掌心。在聋哑人基督徒群体中,这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手语。那么这个手语是什么意思?是“耶稣”的意思。这个手势象征着耶稣被钉十字架时手上的钉痕,这个动作非常有象征意义,是全世界聋哑人基督徒群体最常使用的表达“耶稣”的手语。

但是对于几乎所有的聋哑人慕道友来说,他们是不知道这个手语是什么意思的。因此虽然都是手语,但是如果把很多基督徒的手语放到社会上的聋哑人群体里面,他们是看不懂的。“你得先跟他们沟通,这样他们才能懂,”子部弟兄如此说。

正因为如此,当初子部弟兄在学习手语的时候考虑到做的是福音事工,除了学习了社会性、通用性的手语之外,还特意学习了很多基督教的专用手语。

有人说,上帝给一个人关闭一扇门的时候,一定会给他开一扇窗。至少在聋哑人身上这句话还是很成立的——聋哑人丧失了听觉和语言能力,但也因此在视觉方面非常敏感。而在聋哑人基督徒的牧养方面,子部弟兄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并且展开了针对性地牧养。“聋哑人获取信息其实就是靠着眼睛来看的,所以他们很喜欢这种视觉的方式。然后又因为绝大多数聋哑人的理解能力相对较低,跟他们讲圣经的时候,如果说像牧养听人一样牧养他们的话,他们会理解不了。所以在牧养聋哑人基督徒的时候,最好是用故事的形式给他们呈现出来,这样他们比较容易接受。”

中国聋哑人基督徒的现状和需要

谈及服事聋哑人群体的挑战,子部弟兄认为最大的难处在于“要收的庄稼多,作工的人少”。

“在中国,目前聋哑人这方面的服事整体上还是很少的。聋哑人这个群体的数量其实还是很多的,而且分布非常广泛。每一个地方都会有聋哑人,在中国聋哑人这个群体的总数量将近三千万人。虽然可能绝大多数听人感受不到,但是其实每个城市都有很多聋哑人。与堪称庞大的聋哑人数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哪怕有的省会城市都不一定有一个聋哑人教会或者团契、聚会点。目前中国教会做聋哑人服事的还是很少的,很需要更多正常的教会和领袖有这个看见,一起来做这个事工。”

正是因为聋哑人群体所固有的特点,造成了聋哑人基督徒的牧养和听人基督徒的牧养极为不同。想要有效牧养聋哑人基督徒这个特殊群体,一般的牧者其实是没有这个能力的,除了必须要熟练掌握手语这个硬性技能之外,还要求牧者必须要深入了解聋哑人的特点。这些还只是硬性要求。除了硬性要求之外,还有软性要求——由于聋哑人群体本身对人的防备心很重,信任别人很难,想要有效牧养他们的话还必须通过长期的日常生活和他们建立起来深厚的信任关系。

子部弟兄分析了聋哑人服事方面“要收的庄稼多,作工的人少”的原因。“做聋哑人事工,首先肯定得接受必要的神学装备,其次还得再去学习手语,这个也是必须的,然后再去接触聋哑人,还需要努力融入其中,要跟他们打成一片。因为只有得到他们的接纳和信任,才能够有效服事聋哑人这个特殊群体。所以我想这也是今天很少有人去做这项事工的一个原因。第一,没有这个看见。第二,可能有看见,但是觉得门槛太高、代价有点太大了,可能够期待的产出却比较低,因为这个根本不是短时间就能够见效的。”

中国有着多达将近三千万的聋哑人群体,其中也有着许多基督徒,可是其中能够进入专门的聋哑人教会和团契的却是少之又少。那其他的聋哑人基督徒,他们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对此子部弟兄说,有一些聋哑人他们是信主的,但是又没有聋哑人教会或团契。他们有的就没办法聚会了,然后也有一些会去听人的教会,因为现在的教会基本都会有PPT,他们就看PPT上的文字,通过这样的方式接受牧养。但是实事求是地说,这种牧养方式所能够起到的作用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的。因为牧养本身绝不是说单看一篇讲道稿就好了,换成更加简略的PPT那就更不行了。真正的问题在于——聋哑人他们并不习惯看这个文字,即便有一些聋哑人认识一些字,但是他们对于文字的理解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同时,他们还是需要有这种跟弟兄姐妹在一起团契、相交,然后也需要得到牧者的关怀和陪伴。可是在绝大多数听人为绝对主力的教会里面,对于聋哑人来说这些基本上都是没有的,他们考虑不到聋哑人的需要。

“很多聋哑人基督徒他们只是星期天到了,就去教会坐一会,看一下讲道的PPT,等到礼拜结束之后就回家了。其实就相当于一个人来,一个人去,跟弟兄姐妹之间的团契是完全没有的,与牧者也没有任何交流。倒不是说牧者和弟兄姊妹不愿意和他们交流,而是因为不懂手语,不知道怎么和他们交流,”子部弟兄说。

在长期服事聋哑人的过程当中,子部弟兄看到了他们的很多难处。平时可能都还好,但是涉及到就医、法律等重要事情的时候,聋哑人面对着很大的困难,亟需得到帮助。

子部弟兄说:“像聋哑人需要就医的话,一般情况下都需要有一个会手语的人帮助他们翻译。如果只是聋哑人自己的话,那就非常不方便了,就算这个聋哑人会写字、可以和医生通过写字进行沟通那也很不方便。”

就子部弟兄所了解到的实际情况,现在在聋哑人就医这个方面一般都是家人陪同去医院,可是绝大多数聋哑人的家人也不懂手语,因此他们跟聋哑人之间其实也是没有办法深入沟通的。这样的话就医过程就会很难。因为医生没有办法和聋哑人很好地沟通,无法准确地了解病情和传达信息。

子部弟兄曾经有过多次陪同聋哑人前往医院就医的经历。但是他也坦言,就医过程当中常常会涉及到很多专用术语,绝大多数常用的医疗术语现在的他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涉及到非常专业和精细的一些术语,他也是需要去学习的。毕竟人命关天,涉及到医疗的东西必须要准确。

另外,很多人都不知道的一个冷知识是——聋哑也是可以遗传的。

在婚姻这个方面,一般都是聋哑人找聋哑人。结婚之后,他们的后代有可能是聋哑人,也有可能是正常听人。

在子部弟兄所服事的这个聋哑人团契里面有一对聋哑人夫妻,他们俩都是聋哑人。他们结婚以后生了一个孩子,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小女孩。这个小女孩天生听力严重受损,稍稍能够听见一些,但是听力非常有限,所以也是聋哑人。

而在子部弟兄原先学习手语的时候,他认识了一对聋哑人夫妻,这对聋哑人夫妻所生的两个孩子都是正常人。

子部弟兄的未来规划

提及未来,子部弟兄目前并没有太多的想法和规划。“我现在的想法很简单,最重要的就是先建立好团契的根基,牧养好他们。可能团契的人数暂时也不会太多,不管有几个人,首先要建好根基,这样未来这个团契才会有一个稳定的复兴和增长。”

“再一个,也得看上帝的带领,”子部弟兄说。“如果说有教会愿意来参与聋哑人事工,这也是一个很好的事情,大家可以一起连接。然后我也可以教他们一些手语,对他们进行一些培训,帮助他们在自己的教会建立聋哑人团契。因为就这个聋哑人福音事工的前景而言,其实是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的。一个大城市都不一定有一家聋哑人教会,但一个大城市一定有很多的聋哑人。所以这个事工的前景是很大的。”

在子部弟兄的想法当中,聋哑人团契最好的路径就是聋哑人自己能够站起来服事聋哑人团契。“如果能够有聋哑人在接受培训之后,他愿意站起来带动、牧养聋哑人,这个是最好的。因为聋哑人跟聋哑人是一类人,他们会天然地更加理解和相通。我当然愿意服事他们,要不然我就不会在这里。但是一旦发生什么事情、作出什么决定,或者某个事情上跟他们的想法不一样,他们很容易就会觉得——看吧,子部弟兄说是过来服事我们,但是其实跟我们根本不是一路人。”

但是如果换成聋哑人来牧养聋哑人这就不一样了。所以牧养聋哑人团契最好的方式就是聋哑人自己能够站起来带领聋哑人。“聋哑人称我们正常人为听人。我们听人可以作为监督,做一个大的、方向性的把握,这样团契不至于出太大的问题。聋哑人他们在一些小的方面、一些细节上可能去犯错、出一些问题,这些都是正常的,不算什么问题,”子部弟兄说。

前面的道路究竟在哪里,子部弟兄自己也不知道,所以需要看上帝怎么带领。但是至少目前他是这么想的——让服事聋哑人成为他一生的事业。

聋哑人是一个极其特殊的群体。他们听不见赞美诗的回响,却说得出心灵的祷告;他们发不出响亮的声音,却比许多人更懂得沉默中的信靠。中国的将近三千万聋哑人中,有许多灵魂仍在安静中等待福音的回音。

子部弟兄的故事提醒我们:那道横亘在听人与聋哑人之间的天堑,并非不可逾越——它需要的不是怜悯,而是走进;不是施舍,而是同行。

这条路并不容易,但却值得这条路上的每一个人一走到底。因为每一个灵魂看似微小的声音,都值得被听见——哪怕是在寂静之中也是如此。

感谢您的阅读!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疑问、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欢迎通过邮件(jidushibao@gmail.com)与我们分享。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

反馈时,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

期待与您保持互动,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